上海酒店轻中端新贵IU率先开启品类细分战役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酒店业的连锁化和品牌化水平有所提升。迈点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酒店市场品牌化程度约为10%,尽管这一水平远低于欧美60%以上的连锁水平,但2016-2018年三年间,旅游住宿业各类型酒店品牌指数呈现稳步提升趋势。
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升级,进一步推动旅游消费供给侧改革,这也促使更多多元化的住宿业态和品牌开始涌向大众消费市场。可以预见,想在白热化的酒店竞争中仅靠“品牌”去完全胜出对手,将变得愈加困难。
“竞争表面上是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的竞争,其实质是品牌所代表的品类之间的竞争。”正如定位之父艾·里斯所说,需求的本质是品类需求,而不是商业模式。今天的酒店企业竞争,在完成品牌搭建之后,还必须对其品牌所在品类进行二次细分与精准定位,以便俘获目标客户的心智。
以纵向时间为轴去回顾中国酒店业发展历史,从高端酒店到经济型酒店、再到中档酒店,都总有个时间段是某个产品线爆发期。过去5年无疑是中端市场需求大爆发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一些国际hotel集团转向了中端市场,或逐渐开放特许经营模式,或不断推出新产品线。而国内一些知名物流公司,如锦江、华住、首旅等,也从经济型ホテル物业起家,用创新的方式尝试进入了轻松舒适、中档市场领域。
然而,对于B端加盟投资人的情况却各不相同,他们可能拥有条件优越但租金相对较低(65-70元)的物业,以及一次性总投资预算较低(1000万以下)。这导致现有的经济型和中档产品无法满足他们投资预期。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提供接近中档产品质量,但又具有成本优势并且投入要求较低(400-700万)的细分品类——即轻中端市场。
作为轻中端连锁Hotel开创者之一,IU Hotel目前一次总成本投入400到700万人民币,每间房单价5.5至7.5万元,对于投资人和物业都比较包容;据已开设18家门店经营数据显示,该Hotel ADR超过300元,有过夜客房率90%以上,并且半年内重复入住率达到了40%左右。这意味着IU Hotel强调“五轻三重”的轻中端投资模型,可以实现相比传统、中高端更低50%投入、高运营效率只需增加5%,RevPAR提升30%,以及回报周期缩短至2-3年的健康利润预期,为那些介乎经济型和传统中的B-end用户群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机会,同时也是未被明确界定的蓝海市场空间。
因此,在未来,不同类型的地产开发商或潜在合作伙伴应将视野放宽,以更加灵活多变地探索不同层次及细分市场,以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业务模式,并通过精准定位来吸引目标客户群体。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看似成熟的大众消费领域,也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只要能洞察并满足日益变化的心理诉求及生活方式偏好,就能在激烈競爭下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