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人房间住宿风潮轻中端酒店IU领军出击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酒店业的连锁化和品牌化水平有所提升。迈点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酒店市场品牌化程度约为10%,尽管这一水平远低于欧美60%以上的连锁水平,但2016-2018年三年间,旅游住宿业各类型酒店品牌指数呈现稳步提升趋势。
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升级,进一步推动旅游消费供给侧改革,这也促使更多多元化的住宿业态和品牌开始涌向大众消费市场。可以预见,想在白热化的酒店竞争中仅靠“品牌”去完全胜出对手,将变得愈加困难。
“竞争表面上是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的竞争,其实质是品牌所代表的品类之间的竞争。”正如定位之父艾·里斯所说,需求的本质是品类需求,而不是商业模式。今天的酒店企业竞争,在完成品牌搭建之后,还必须对其品牌所在品类进行二次细分与精准定位,以便俘获目标客户的心智。
以纵向时间为轴去回顾中国酒店业发展历史,从高端酒店到经济型酒店、再到中档酒店,都总有个时间段是某个产品线爆发期。过去5年无疑是中端市场需求大爆发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一些国际hotel集团转向了中端市场,或逐渐开放特许经营模式,或不断推出新产品线。而国内一些知名物流公司,如锦江、华住、首旅等,也从经济型ホテル物业起家,用创新的方式尝试进入了轻中端市场。
随着投资人的参与度增加,以及对于更好的生活体验和服务质量追求日益增长,对于轻、中、高三个不同层次中的选择越来越明确。这就要求轻、中、高三种不同的分类被细分出来,其中轻中端不仅要满足投资者的成本预算,还需要提供更加亲民且性价比高的大堂环境和客房设施,同时注重服务体验和营销能力,以吸引并保持忠诚客户群体。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成功案例证明了这种战略有效,如IU hotels,它们采用“5轻3重”的投资模型,即一次总成本投入400至700万美元,大幅降低了初期开支,并通过智能系统提高运营效率。此外,他们还强调为了迎合C-end(个人)消费者而打造独特体验,使得他们能够实现较快回报周期,与传统经济型或豪华级别项目相比具有显著优势。此举将成为未来蓝海市场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为那些寻找健康投资机会但又无法承担巨额资本支出的潜在合作伙伴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