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节庆风俗金色戈壁下的狂欢盛宴
风俗习惯海门地处长江下游北岸,系冲积平原,其土地涨坍不定。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县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714年间,原有土地几乎全部坍光,仅剩一个乡及2000余人寄居南通。此后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海门直隶厅至今,即从建县至今1150年的历史长河中,居民们不断迁徙而来,从江南各地、北部的边陲走向这片沙土。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移民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住房。早期先民们将芦苇扎成把子,弯曲成半圆形环状,用竹柱支撑,上盖稻草形成简易房屋——滚龙厅。这座房屋既能抵御风雨,又能防止野兽入侵。在条件稍好的地区,他们开始使用芦笆搭建更为坚固的草屋,而那些条件更好的家庭则选择了砖瓦建筑。但无论多么牢固,这些房屋都要考虑防火问题,因为一旦失火,它们可能会迅速被烧毁。因此,在墙角和连接处,都用竹箴绞牢,以防万一。
在家园中,一般都会开辟一个池塘——宅沟。这不仅可以作为水源供饮用、洗衣、淘米,还能养鱼养鸭,为日常生活带来便利。而宅沟也起到了防火作用,使得住宅区更加安全。
其次谈生活习惯。在开垦初期,他们使用行灶即陶器煮饭,这种设计既方便又实用,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能够适应。当他们拥有了稳定的居所后,便开始使用砖头砌灶,并根据需要调整大小。此外,由于工作繁忙,一天通常分为三顿食物,其中午餐时会吃干饭或点心,以补充体力。
为了应对恶劣的天气变化,他们培养了观察天气的习惯,并且家庭组织比较小,每个孩子结婚后就会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需求。
最后,我们提到祖坟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死者有着严格的礼仪和规矩,但在海门这样频繁迁移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拾骨头”。当死者安葬三年之后,将骨骸取出装入陶器内,再上盖钵头并封好,然后可携带此骨甏进行新的迁移,不必再回到原墓地。如果无法携带,也可以暂时埋于路旁或岸边等待迁移之际再搬运。这种做法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了家族成员随时移动,无论是在寻求新资源还是逃避战争威胁时,都能够迅速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家人遗迹。